【中国水利报】整村推进的样板村——光荣村的新“光荣”
本报记者 迟诚
夏至刚过,东北大地上生机盎然,嫩绿的玉米苗在黝黑肥沃的土地上努力生长。
黑龙江省海伦市前进镇光荣村,这片曾见证东北抗联英烈赵一曼英勇战斗的红色热土,一场“黑土保卫战”正结出硕果。
一条已完成治理的侵蚀沟旁,镌刻“海伦样板”字样的石碑矗立一侧。作为黑龙江省整村推进侵蚀沟治理的样板村,光荣村正在黑土地保护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光荣”。
“治沟,首先要理水。”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张兴义向记者介绍他的治沟理念,“要给水以出路,水才能给人以活路。”
他指着田边新修的沟渠说:“过去这里都种满了庄稼,大水来了,没有出路,只能冲到田地里。”
“俺家的地都在沟沿子上,前几年,俺家被沟‘打’了四五亩地。”正在稀释除草剂的光荣村农民隋井礼说,“眼看着沟越来越大,地都毁了,真让人心疼啊!”
光荣村地处黑土区的腹地,是黑土地最肥沃的地区之一,但同时也是耕地侵蚀沟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村委会主任刘东山介绍,几年前全村受近百条侵蚀沟影响,3.2%的耕地被损毁,面积超过8000亩。
老隋介绍,他家的地主要分两块,一块挨着一条宽约3米的小沟,一块挨着一条宽约9.5米的大深沟。张兴义带领团队,一沟一策,对老隋家田地旁边的两条沟,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
对小沟,要恢复耕地。
“我们在沟道里铺设暗管,目的就是给水出路。然后将秸秆打捆填充沟底,再在表层覆上黑土,地里的沟消失了,而且不再重新成沟。”
张兴义向记者展示治理前和治理过程中的照片。若不是看到之前的照片,很难想象脚下这片已经和旁边的农田连为一体,且毫无违和感的田地,在一年前竟是一条“鸿沟”。
“这地又能种了!”老隋高兴得合不拢嘴,“俺家这下就恢复了3亩多耕地,今年能多打苞米4000多斤。”
对大沟,要复绿止扩。
“我们采用石笼谷坊工程和植物固沟、人工植树植草、沟坡复绿等技术,让沟不再扩张。”
顺着张兴义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曾经裸露的沟壑,如今草木繁茂,俨然成为一条绿化带,也成为老隋家田地的防护带。
“每条沟的特点都不一样,因沟施策是侵蚀沟治理的关键。”海伦市水土保持站站长关立刚介绍,“光荣村侵蚀沟治理有十多种治理方式,总体原则是高效、管用、省钱。”
整村治理,钱从哪来?海伦市副市长杨会玉说,海伦市将侵蚀沟治理资金、水利增发国债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集中在光荣村使用,将水利、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林业相关工程项目捆绑起来。
“改变过去撒芝麻盐儿似的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办大事。2023年以来,在光荣村投入资金1500万元治理侵蚀沟。”杨会玉说,“资金、项目、人力、技术等全方位的整合,系统治理才能将落后村打造成样板村。”
“这会儿大家都在地里忙呢,今年村里比去年增加了50多亩地,粮食产量肯定能再创新高!”刘东山对今年丰产丰收充满信心。
中国科学院在海伦设立的水土保持监测研究站就在光荣村,张兴义团队长年驻扎在这里,监测、科研、实践,出成果、出经验、再推广。光荣村已成为侵蚀沟治理技术的“孵化基地”,一系列先进有效的侵蚀沟治理经验和措施,正从光荣村走向整个东北黑土区。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7月2日
责任编辑:王瑜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