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中心介绍
    • 机构简介
    • 主任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科研系统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黑龙江省黑土生态重点实验室
      • 黑龙江省寒地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
      • 黑龙江省黑土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管理系统
      • 综合办公室(含党委办公室)
      • 科研计划处
      • 人事教育处
      • 财务管理处
    • 支撑系统
      • 《土壤与作物》期刊编辑部
    • 野外平台
      • 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海伦黑土水土保持监测研究站
  • 人才建设
    • 院士
      • 院士
      • 双聘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院级人才
      • 关键技术人才及技术支撑人才
      • 区域发展青年学者
      • 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兴土人才
      •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类
      • 成果转化类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特别研究助理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博士后
      • 中科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 中科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
  • 科研成果
    • 概要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简章
      • 博土招生目录
      • 硕土招生简章
      • 硕土招生目录
      • 硕土推免生及直博生公告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 导师介绍
      • 博士导师
      • 硕士导师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图片/视频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在线申请-公民
      • 在线申请-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预算决算
  • 新闻动态
    • 重要新闻
    • 科研动态
    • 精选论文
    • 综合新闻
    • 党群工作
    • 传媒扫描
    • 合作交流
  • 其他
    • 通知公告
    • 学术报告
    • 招聘启事
    • 联系我们
  • 专栏
    • 学术期刊
    • 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 文献资源
    • 数据中心
      •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黑土与湿地分中心
      • 东北亚资源环境大数据中心
  • 专题
    • “黑土良仓”科技会战
    •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
    • 二十大学习
    • 建党百年
    • 抗击新冠病毒
    • 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 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 60周年所庆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 十九大专题
    •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栏
    •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
    • 热烈庆祝东北地理所成立50周年
    • 自力更生?抗震救灾
    • 创建改革创新和谐奋进研究所宣传专栏
    • 创先争优
    • 一三五专栏
    • 东北地区抗洪救灾专题数据集
    • 群众路线主题实践活动
    • 深切缅怀刘兴土院士
  • 规章制度
    • 机构管理
    • 科研活动管理
    • 人事教育管理
    • 综合管理
  • 邮箱
  • ARP
  • 内网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东北地理所
  • 中国科学院
  • 邮箱
  • ARP
  • 内网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东北地理所
  • 中国科学院
  • 首 页
  • 中心介绍
    • 机构简介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设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现拥有中国科学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现任领导
      • 李向楠

        副所长、农业技术中心主任

      • 刘俊杰

        农业技术中心副主任

      • 邹文秀

        农业技术中心副主任

      主任致辞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简称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农业技术中心)前身为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2002年3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整合组建而成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我们希望与长期以来关注...
  • 机构设置
    • 科研系统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黑龙江省黑土生态重点实验室
      • 黑龙江省寒地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
      • 黑龙江省黑土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管理系统
      • 综合办公室(含党委办公室)
      • 科研计划处
      • 人事教育处
      • 财务管理处
      支撑系统
      • 《土壤与作物》期刊编辑部
      野外平台
      • 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海伦黑土水土保持监测研究站
      • 黑龙江省呼玛寒温带植物种质资源保育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人才建设
    • 概况
      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农业技术中心现有各类职工130余人,65%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包括国家杰青1人、中国科学院重要人才计划入选者7人、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1人、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
      • 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院级人才
      • 兴土人才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特别研究助理
      • 博士后
  • 科研成果
    • 概要
      农业技术中心主要任务是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形成了基于地表系统过程的农业生态学自主创新体系。在大豆分子育种方面,首次克隆了控制大豆开花期的最大位点基因E1以及控制大豆长青春期性状的经典基因J ,揭示大豆光周期反应的本质,阐明了大豆适应高纬度与低纬度的不同分子机理。发表SCI学术论文337篇,发表CSCD学术论文456篇,其中在Science 、 Nature Genetics 、 PNAS 、 Plant Cell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关中国粮食需求解决途径与挑战、大豆光周期调控开花研究、水稻抽穗期和抗逆基因功能解析等成果。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东北地理所是1978年恢复学位制度后,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学、生态学和农业资源与环境四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 导师介绍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简章
      • 博土招生目录
      • 硕土招生简章
      • 硕土招生目录
      • 硕土推免生及直博生公告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农业技术中心举办“认知黑土、爱护生物、守护大粮仓”科普宣传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办中科院第四届科学节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行中科院第十七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 东北地理所开展公众科学日“走进实验室”科普主题活动
      • 东北地理所科研人员为长春市中小学生做科普报告
      • 东北地理所举办“地球一小时”科普活动
      科普文章
      • 【科学大院】如何保护黑土?有一个“偷懒”的办法
      • 【科普中国】守护中国大粮仓:科学用养黑土地是关键
      • 【科学大院】黑土保卫战: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 【科学大院】要唠生物多样性,土壤可就不困了啊
      • 甲虫的硬壳是怎么来的?
      • 【中科院之声】森林健康可评估 多源遥感显神通
      科普图片/视频
      • 一粟一天堂
      • 一花一世界
  • 信息公开
    • 工作信息

      相关规定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年度报告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信息公开工作2023年度报告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信息公开工作2022年度报告

      组织机构

      • 工作机构
      • 监督机构
      主动公开

      基本信息

      • 单位概况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发展规划

      规章制度

      • 机构管理
      • 科研活动管理
      • 人事教育管理
      • 综合管理

      科学研究

      • 研究成果

      财政经费

      • 预算决算

      人事人才

      • 人才队伍
      • 招生与培养
      • 人才招聘

      合作交流

      • 国际交流
      • 院地合作

      科学传播

      • 科普资源

      年度统计与出版物

      • 出版物
  • 首 页
  • 中心介绍
    • 机构简介
    • 主任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科研系统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黑龙江省黑土生态重点实验室
      • 黑龙江省寒地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
      • 黑龙江省黑土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管理系统
      • 综合办公室(含党委办公室)
      • 科研计划处
      • 人事教育处
      • 财务管理处
    • 支撑系统
      • 服务中心
      • 《土壤与作物》期刊编辑部
    • 野外平台
      • 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海伦黑土水土保持监测研究站
  • 人才建设
    • 院士
      • 院士
      • 双聘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院级人才
      • 关键技术人才及技术支撑人才
      • 区域发展青年学者
      • 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兴土人才
      •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类
      • 成果转化类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特别研究助理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博士后
      • 中科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 中科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
  • 科研成果
    • 概要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简章
      • 博土招生目录
      • 硕土招生简章
      • 硕土招生目录
      • 硕土推免生及直博生公告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 导师介绍
      • 博士导师
      • 硕士导师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图片/视频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在线申请-公民
      • 在线申请-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预算决算
  1. 当前位置:首页>科学传播>科普文章
科普文章

甲虫的硬壳是怎么来的?

来源:姬俏俏 科学大院

来源:姬俏俏 科学大院   |  发布时间:2020-12-02   |  【 大  中  小 】

  甲虫(Coleoptera),是鞘翅目昆虫的统称,因身体外部具有“坚硬的盔甲”,使其与其他昆虫区别开来。作为昆虫纲中最大的目,目前全世界的甲虫有183科,超过40万种被描述,占全世界所有物种的25%。“坚硬的盔甲”是甲虫的外骨骼,可承受一定的压力,对其内部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到底有多坚硬?

[video:1]

 

图1 超过15.2kg重的大石方可碎胸口(除重量本身外,不施加任何外力)(来源:优酷视频)

 

[video:2]

 

图2 汽车碾过竟安然无恙的晃动小触角(来源:Nature)

  日前,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叫魔铁幽甲(或译作“铁锭甲虫”,隶属拟步甲总科幽甲科物种,拉丁名:Phloeodes diabolicus)的甲虫鞘翅能承受的最大压力可达149N(约15.2kg,约为其自身重量的39000倍),经过汽车碾压都安然无恙!科学家通过对它的研究制造出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紧固件,比标准航空扣件还要坚固。

图3 铁锭甲虫鞘翅愈合处的结构(图源:参考文献[2])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坚硬的壳是什么成分?

甲虫的硬壳是怎么来的?

  支撑人体基本形态的物质是钙质骨骼,我们可以通过多吃牛奶、豆制品、海带、虾皮及晒太阳等方式补充身体所需的钙。如果昆虫也是钙质骨骼,那就有点难以想象它们需要如何从自然界中获得这种微量元素了,毕竟它们活着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寻找食物补充维持身体基本功能的营养物质,若在寻钙上花费大量时间,真是没法活了。

  甲虫内、外骨骼主要成分是几丁质(也叫甲壳素),它是由葡萄糖链修饰而成的大型结构多糖,广泛存在于真菌细胞壁以及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的某些坚硬结构中。当甲虫们被以卵的形式生出来时,就已经拥有少量维持它们孵化和形成几丁质的多糖,到了后期,身体所需的营养则主要是通过主动取食获得。

  几丁质与纤维素和角蛋白(纤维素是支撑植物形态和物质运输的组织;角蛋白则是形成动物指甲的主要成分)类似,是一种结构聚合物,结构聚合物由较小的单体或单糖制成,形成强纤维,当细胞外或细胞内有组织分泌时,这些组织之间会形成化学键进而互相连接,增加了整个结构的强度。 

甲虫体内的几丁质是如何合成的?

  多糖合成几丁质的过程主要由海藻糖水解酶(Trehalase, TRE)和几丁质合成酶(Chiitin Synthase, CHS)在内的多种酶共同参与合成,主要分为以下几步:

  (PS:以下内容是为了假装很专业加的,只要知道多糖在多种酶的催化下形成几丁质就够了,可以尝试理解,实在看不懂的同学可直接跳转到下一部分╮( ̄▽  ̄)╭)

  1)海藻糖的合成:

  葡萄糖-6-磷酸与二磷酸尿苷(UPD)-葡萄糖在海藻糖合成酶(TPS)的催化作用下结合生成海藻糖-6-磷酸,随后继续在海藻糖磷酸化酶(TPP)的作用下去磷酸化生成海藻糖和磷酸。

  2)葡萄糖的合成:

  生成的海藻糖继续被海藻糖水解酶(TRE)水解生成葡萄糖。TRE又可分为可溶性海藻糖酶(Soluble Trehalase, TRE1)和膜结合型海藻糖酶(Membrane-bound Trehalase, TRE2)。前者游离于细胞质中,负责内源性(如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海藻糖的分解;后者为胞外酶,与肌肉中的线粒体结合,负责外源性海藻糖的吸收和同化。1分子海藻糖可水解为2分子葡萄糖,用于各种生理及生命活动,包括昆虫抗逆性适应等各个方面也都是通过控制海藻糖的含量来实现的。

图4 几丁质的合成路径(图源:改编自参考文献[3])

  3)几丁质的合成:

  葡萄糖要途经己糖激酶(HK)、葡糖糖-6-磷酸异构酶(G6PI)、果糖-6-磷酸转氨酶(GFAT)、葡糖糖胺-6-磷酸-N-乙酰转氨酶(GNPNA)、磷乙酰胺基葡萄糖变位酶(PGM)和UDP-N-乙酰葡糖胺焦磷酸化酶(UAP)后才能合成UDP-N-乙酰氨基葡萄糖,最终经CHS催化形成几丁质。CHS也分为CHS1和CHS2两种,前者主要负责昆虫表皮和气管中的几丁质合成,后者只负责中肠围食膜(紧贴中肠内壁,可包裹食物、保护中肠上皮细胞、利于吸收消化食物)上几丁质合成。

了解几丁质,有啥用?

  了解了几丁质的合成途径之后,我们对甲虫硬壳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就能更好的解释,也能通过作用于几丁质合成路径来对甲虫进行干预。

  如当TRE受到抑制时,海藻糖无法被水解为葡萄糖,代谢受阻,此时大部分昆虫的几丁质合成减少,则会出现翅发育畸形、蜕皮困难、体重减轻、生长受阻甚至死亡等状况。所以,当农作物或森林遭受昆虫的袭击,我们可以考虑通过抑制TRE来控制灾情(抑制多种病原微生物也是同理);亦或是自己饲养的虫子出现如上症状,我们也就知道病因,有利于对症下药。

  除此之外,几丁质还广泛应用于我们生活中:1)具有修复细胞的功能、抗氧化能力 、防止细胞衰老、促进细胞更新等,在美容护肤行业中得到广泛使用;2)具有天然的抑菌功效,与纯棉等纤维制品结合可用于婴儿服装及内衣生产;3)其产物坚硬、无毒、生物相容性好,可用于医学治疗材料,如人工肝脏、人工肾、人造骨、人造血管等;4)在工业上也被用于多处,如自来水、废水的净化,染料、织物等的粘合剂等等。

  参考文献:

  [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E%98%E7%BF%85%E7%9B%AE

  [2] Rivera J, Hosseini M et al. Toughening mechanisms of the elytra of the diabolical ironclad beetle. Nature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813-8 (2020).

  [3] 唐斌,张露,熊旭萍,汪慧娟,王世贵.海藻糖代谢及其调控昆虫几丁质合成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18,51(04):697-707.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 黑ICP备05001953号-1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哈平路138号 邮编:150081
电话:+86 451 86601328 传真:+86 451 86603736 Email:igahrb@iga.ac.cn